追中國星做摘星人
——讀《少年當追中國星》
在宇宙的深邃夜幕下,有一群特殊的“星辰”——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,它們是人類智慧與奉獻的永恒注腳。《少年當追中國星》,恰似一架望遠鏡,引領(lǐng)我們穿越浩渺,邂逅16位科學家的璀璨人生,在科普與勵志的交織中,為少年鋪就追星摘星的成長軌道。
翻開書頁,首先撞見的是“星”與“人”的奇妙呼應。袁隆平星閃耀,對應著他在稻田里躬耕的身影,從發(fā)現(xiàn)野生稻株到雜交稻遍植,每一步都寫滿“讓所有人遠離饑餓”的執(zhí)著;屠呦呦星高懸,映照著她在實驗室里無數(shù)個日夜的堅守,從古籍中尋方到青蒿素問世,詮釋著“為醫(yī)學獻身”的純粹。這些科學家,將個人生命融入人類進步的長河,他們的名字化作星辰,不是偶然,而是對“擇一事終一生”精神的極致褒獎。書中沒有刻意拔高的抒情,只是平靜講述他們?nèi)绾卧诶Ь持型粐、在質(zhì)疑中前行,卻讓讀者清晰看見:所謂“中國星”,本就是腳踏實地的凡人,用熱愛與堅持點亮的宇宙坐標。
科普與故事的融合,是本書的一大亮色。講“楊振寧星”,不只是羅列學術(shù)成就,而是回溯他在物理世界的探索軌跡——從西南聯(lián)大的艱苦求學,到與李政道突破宇稱守恒定律,再到歸國后為科研教育奔走。專業(yè)知識被拆解成易懂的段落,像把“規(guī)范場理論”化作物理世界的“通用語言”,讓少年讀者既能觸摸科學的深邃,又不至望而卻步。講“顧誦芬星”,從他童年目睹戰(zhàn)機轟鳴的震撼,到主持設(shè)計殲擊機的攻堅,航空知識與人生抉擇交織,“航空報國”不再是空洞的口號,而是具象為一個個日夜的圖紙打磨、一次次試飛的風險承擔。這種講述,讓科普有了溫度,讓故事有了厚度,恰似將科學的“星辰”拆解為可供少年撿拾的“星屑”,一步步搭建起認知的天梯。
書中藏著隱秘的“職業(yè)啟示錄”。16位科學家來自不同領(lǐng)域——農(nóng)業(yè)、醫(yī)學、物理、航天、建筑……他們的成長路徑各異,卻都指向“熱愛驅(qū)動”的真理。潘建偉從對量子世界的好奇,到成為“量子通信”領(lǐng)域的探索者;何鏡堂因建筑夢,為祖國設(shè)計出一座座標志性建筑。少年讀來,會在字里行間看見:職業(yè)的選擇,本就是興趣與使命的相遇。不必糾結(jié)“熱門”與“冷門”,只要像這些科學家一樣,將熱愛深耕,就能在自己的領(lǐng)域成為“發(fā)光體”。這種啟示,不是說教式的指引,而是讓榜樣的人生成為無聲的召喚,鼓勵少年去尋找屬于自己的“科研宇宙”。
更動人的,是書中流淌的“中國魂”。這些科學家的故事,始終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。黃大年放棄海外優(yōu)渥條件,歸國填補“深部探測”空白,只為“振興中華,乃我輩之責”;南仁東二十余年“鑄天眼”,讓中國天文“睜眼”看宇宙,源于“要給中國建一個最好的望遠鏡”的執(zhí)念。他們的“追星”之路,從不是個人的孤勇,而是與國家同頻共振的奔赴。在當下,這恰是對少年最珍貴的滋養(yǎng)——讓“家國情懷”不再是課本里的概念,而是具象為科學家們的抉擇與奉獻,明白個人成長與國家發(fā)展的緊密關(guān)聯(lián),懂得“中國星”的光芒,本就飽含著對祖國的深情。
當然,書中也有對“失敗”與“挫折”的坦誠?茖W家不是神,他們也會在實驗中屢屢碰壁,在理論推導中陷入迷茫。但正是這些“至暗時刻”的堅持,讓“成功”更具重量。講“程開甲星”時,提及他在核武器研究中面對的未知與風險,卻從未言棄;講“屠呦呦星”時,如實記錄提取青蒿素過程中的無數(shù)次失敗。這種真實,讓少年明白:“追星”之路從無坦途,唯有在挫折中堅守,才能讓自己的光芒,終有一日也能融入宇宙的璀璨。
《少年當追中國星》告訴少年:宇宙中的“中國星”,本就是身邊的榜樣;而我們每個人,都可以成為自己人生的“摘星人”——只要懷揣熱愛,腳踏實地,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(fā)展,終能在屬于自己的領(lǐng)域,點亮屬于中國、屬于世界的光芒。這光芒,無關(guān)大小,只要真誠,便已足夠閃耀,恰似宇宙中那些看似微小,卻永恒存在的星辰。
(聶順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