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鳳臺縣鳳凰鎮(zhèn)三里溝社區(qū),一座占地僅1200平方米,卻承載著深重歷史悲愴與民族尊嚴的紀念園——三里溝抗日紀念園莊重肅穆。園內蒼翠松柏與挺立的紀念碑,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那個血火交織的歲月。
歷史的烙印,三里溝慘案的血色記憶
時間回溯至1940年5月21日那個暗夜。駐田家庵的日軍乘汽艇沿淮河悍然西犯鳳臺,登陸時,遭到三里溝村的國民黨安徽省保安六團(保六團)和當地人民的抗擊,雙方交戰(zhàn)中,日軍傷亡慘重,駐壽縣日軍火速趕來支援。氣急敗壞的日軍將戰(zhàn)敗怒火傾瀉向手無寸鐵的三里溝村民,對他們進行了滅絕人性的殘酷屠殺。日軍在村子里邊殺、邊燒、邊搶,整個村子一時間火光沖天,震耳欲聾。在機槍的掃射和手榴彈的爆炸中,無辜的村民一個接一個倒下。阻攔日軍燒毀房屋的村民,被澆上汽油活活燒死;抱著年幼的孩子躲進牛棚的婦女,母子二人均沒能幸免;奮力反抗的年輕小伙子,被一擁而上的日軍刺死……84名無辜村民慘遭殺害,另有百余人受傷,寧靜村莊瞬間淪為屠殺場。500多間房屋在烈火中化為灰燼,村民的財物被洗劫一空。這便是震驚世人的“三里溝大慘案”。一夜之間,三里溝村成為鳳臺縣抗戰(zhàn)時期苦難最為深重的區(qū)域,淮水嗚咽,草木含悲。
凝固的悲痛,血淚澆鑄的紀念空間
2005年,三里溝抗日紀念園建成,其核心是一座高達8.85米的紀念主碑。碑體正面,“侵華日軍三里溝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”十七個大字如刻在民族心頭的傷痕,無聲控訴著侵略者的暴行。碑身背面,銘刻著慘案發(fā)生的沉重史實;碑座基石上,84位被日軍殘酷殺害的村民姓名一字排開——每一個名字背后,都曾是一個鮮活的生命。
園區(qū)設計飽含深意。6棵銀杏樹默默佇立,象征紀念園為紀念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而建;蒼勁的松柏與常青的香樟樹則寓意中國人民不屈的抗戰(zhàn)精神萬古長青。主碑前的小廣場,可容納200余人,如今成為憑吊與紀念的重要場所。青石圍欄環(huán)繞四周,整個園區(qū)雖緊湊卻莊重肅穆,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歷史的凝重。
不熄的火種,教育基地的深遠回響
如今,這座紀念園不僅是歷史的見證,更是一座鮮活的教育基地。自建成之日起,鳳臺縣委、縣政府便將其確立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前沿陣地。當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,這里成為全縣情感匯聚的中心。機關單位、社會團體、廠礦職工、學校師生以及三里溝社區(qū)的居民,在此舉行莊嚴的紀念儀式。人們肅立默哀,敬獻花籃,以最深的哀思憑吊罹難同胞,控訴侵略者的滔天罪行。紀念活動早已超越儀式本身,成為一堂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。
紀念園的影響力通過多種渠道持續(xù)深化:攝制播放“三里溝大屠殺慘案”專題片,讓歷史影像震撼人心;創(chuàng)作相關文藝節(jié)目,以藝術形式傳遞民族情感;在新聞媒體刊載詳實史料與研究文章,夯實歷史記憶的基石。尤其注重對青少年的引導——組織中小學生前來獻花、憑吊,開展“牢記歷史,不忘國恥”主題教育活動。
(記者 羅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