壽州古城素有“三街六巷七十二拐頭”之說。
透過歷史的塵煙,這里坑坑洼洼的青石板仿佛還回響著遠古的足音。東漢時,河北巨鹿人時苗駕著行囊簡陋的牛車,吱呀吱呀地來了;唐代大詩人李白吟著“壽陽信天險,遙阻八公山”來了;北宋的歐陽修在古風樸樸的古城向遠方的妻子訴說他鄉(xiāng)的美麗;英王陳玉成遭奸人陷害,他的英姿和戰(zhàn)馬噠噠的蹄音永遠留在古城人民的心中;一代帝師孫家鼐從這里出發(fā),以才學(xué)榮登狀元寶座;抗日將領(lǐng)趙達源,誓死與古城共存亡,穿街轉(zhuǎn)巷指揮抗擊日寇,血灑西門城頭,壯烈犧牲……
這歷史上驚心動魄的一幕幕,仿佛穿越時光的隧道,呈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,讓我們感嘆,小城故事多,街巷故事多……
現(xiàn)在展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的保存完好的壽州古城區(qū),為北宋熙寧年間重建,街道縱橫,古巷深深,四通八達。進入二十世紀80年代,由于市政建設(shè)和康居工程的需要,有的街巷被拆遷改造;有的夷為平地,不復(fù)存在;有的名存實亡;有的面目全非,古風古貌蕩然無存;也有的是今人為通訊、戶籍、管理等諸多便利,而重新命名,F(xiàn)盡可能悉數(shù)收錄,以供尋古參觀者加以考證,或為市政建設(shè)、社區(qū)規(guī)劃、管理提供點滴幫助,亦可為青少年了解家鄉(xiāng)提供一點資料。
以十字街為界,北至靖淮門為限,南以通淝門為止,東至賓陽門內(nèi),西到定湖門里。東北片為:小馬家巷、大馬家巷、騷泥塘巷、硝場巷、灑金塘沿、倉巷、袁家巷、武家巷、觀巷、西大寺巷、一人巷、東岳廟巷、北梁家拐巷、白帝巷、馬營巷、東大寺巷、大觀井巷、小觀井巷、箭道巷、北過驛巷、鐘樓巷、單牌坊巷、傅家馬路、鄭家莊。西北片:木頭牌坊巷、紫城街、北小長街、稅務(wù)巷、大衛(wèi)巷、毛家巷、鮑家井巷、圓通寺巷。東南片:南梁家拐、吳家樓巷、將爺巷、錢李巷、南照壁巷、北照壁巷、郝家巷、南過驛巷、楊杈把巷、農(nóng)機巷、狀元街、棋盤街。西南片:營房巷、衛(wèi)生巷(十八茅廁巷)、樓巷、曹家巷、清真寺巷、許家巷、沙果巷、南小長街、留犢祠巷、戴臺巷、趙氏巷、柏家巷、城角巷等。
這些古街巷或以姓命名,或以巷敘事、或以巷記史,各具特色。
位于棋盤街中段南側(cè)有一條與南過驛巷遙遙相對的古巷就是狀元街。宋嘉定十三年,也就是1220年的春天,焦炳炎去京師臨安,參加春闈的會試,登庚辰武科,賜武舉進士出身,授承節(jié)郎。隨后,便離開京城,到京口、蘄州等地為官,深受百姓愛戴。淳祐元年,即1241年,47歲的焦炳炎,參加京城的辛丑文科殿試。金殿策問時,他獻《廷試策》,也稱“萬言策”,文采飛揚,眾官嘆服,得中殿試第三,也就是探花。宋俗一般稱殿試前三名為“鼎甲”。宋理宗趙昀,見焦炳炎長得端莊沉毅,文武雙全,龍心大悅,把他喚到身邊,仔細端詳,贊譽有加,在集英殿策賜焦炳炎為“天下茂異第一名狀元!庇捎诮贡资前藏S軍(今壽縣)走出的士子,當?shù)厝藗円誀钤獮榘藏S軍人而引以為傲,在城內(nèi)樹立狀元坊,激勵安豐軍及屬轄州縣士子,奮發(fā)向?qū)W。狀元坊所在的地方日趨繁華,雖然只是一個巷子,也被人們稱作“狀元街”了,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如今,市政建設(shè)的步伐自然不會挽留逝去的輝煌和榮光。斗轉(zhuǎn)星移,古老的狀元街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,依稀還能覓到幾間頗有古風的老宅,留給人們幾多遐想和追憶。
在南大街,有一條叫做留犢祠巷的古巷,它是與一位清官的名字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。史載:東漢末年,山東巨鹿人時苗任壽春令。他為官廉潔,清風惠政,體察百姓疾苦,深受愛戴。時苗上任時,是駕一輛黃牛車來的。“居官歲余,牛生一犢”。卸任時,百姓依依送別,他執(zhí)意要將小牛留下,他指著小牛犢說“令來時本無此犢,犢為淮南所生有也!卑傩照f:“六畜不識父,自當隨母!痹偃齽袼麕ё吲伲圆豢,留犢而去。后來,人們?yōu)榱思o念他的清正,把他的小牛飲水的池子稱為“留犢池”。明朝成化年間,壽州知州趙宗,順從民意,始建時公祠,在今天的留犢祠巷與清真寺巷交叉口,1990年當?shù)卣畵芸钪匦迺r公祠,供人憑吊追思。特別是對為官從政者,時公祠和留犢祠巷不失為一部立體的反腐倡廉、公正為民的教材。
壽縣有名的古巷還數(shù)鐘樓巷。原城東宣化坊鐘樓,在現(xiàn)代著名畫家孫多慈舊居旁的一條小巷內(nèi),為明代所建,上懸5000斤重大鐘,作用在于“司閉司晨”,即報時。后來,人們把它作為火警器械使用,并區(qū)別起火方向約定鐘點:南三、北四、東五、西六。城中若有失火,登樓擊鼓敲鐘,人們循著鐘點指示的方向,全力以赴,提水滅火。直至1964年壽縣成立消防隊,鳴鐘火警方告結(jié)束,此巷遂名鐘樓巷。
有的街巷因仄小,只能一人通過,所以稱之為一人巷;有的街巷因居者中某一姓眾多,遂以姓命名,后來雜姓日漸增多,但巷名不廢,仍舊保留下來,如毛家巷、曹家巷、錢李巷、趙氏巷、吳家樓巷等。
(趙鴻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