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47歲的龔華珍,是一名從業(yè)已久的普通建筑工人。然而,這個月的一場意外,卻讓他歷經了生與死的考驗。
一根從天而降的鋼筋,直插龔華珍的背部并貫穿前胸,他很快失去意識!距死神僅20分鐘!歷經3個多小時的生死時速搶救,醫(yī)護人員和工友們硬生生地把龔華珍從鬼門關上拉了回來。
7月27日上午,淮南東方醫(yī)院集團總院門前響起陣陣鞭炮聲,龔華珍的家人向醫(yī)生們送來了錦旗表示感謝。當天,記者采訪到龔華珍及醫(yī)護人員,還原了這次與奪命鋼筋較量的生死歷程。
禍從天降,奪命鋼筋貫穿前胸
7月27日下午,記者來到龔華珍所在的胸外科住院病房時,他正坐在床上看電視,左胸和左肩背部仍纏著繃帶。一旁,滿臉微笑的妻子正在進行細心照顧。
龔華珍是江西省撫州市人。談起這次意外受傷,除了心有余悸外,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。
龔華珍介紹說,事情發(fā)生在23天前。7月4日下午,他和往常一樣在山南的一處工地上拌砂漿。這是一座已經蓋了14層的樓房,拌砂漿的位置在樓下的人貨電梯旁。
下午3時20分許,正弓著腰忙碌的龔華珍,忽然感覺到背部如同被重重推了一下,隨即他被“打”倒在地。準備爬起來時,看了一下自己的胸前,竟發(fā)現(xiàn)什么東西貫穿了自己的左胸!仔細一看,竟是鋼筋!
“是鋼筋,這下子完蛋了!”龔華珍告訴記者,這是他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被鋼筋扎傷后第一反應說的話。隨后,他想爬起來,可貫穿胸背的鋼筋的重力卻壓得他動起來非常費勁,他費力地用手扶著一旁的攪拌車緩緩爬起,當時還抬頭看了一下天空:“當時還非常曬,非常熱。”
“出事啦!”、“鋼筋傷人啦!快打120!”……這時,附近干活的工友發(fā)現(xiàn)了異常情況,他們的叫喊聲迅速傳出,隨后幾名工友迅速奔來,有的攙扶著龔華珍,有的急著撥打急救電話,有的則用手托起插在龔華珍背上的鋼筋……
此時,龔華珍已經失去了意識,對后面發(fā)生的事一無所知。當他恢復意識時,已是術后的第二天上午。
生死時速,出診醫(yī)生妥善處置
下午3時27分,東方醫(yī)院集團總院接到龔華珍工友打來的急救電話,一場與奪命鋼筋的生死較量展開了……
在前往事發(fā)工地的路上,出診醫(yī)生方山山與報警人聯(lián)系,囑咐其讓龔華珍保持原來姿勢,不要移動,并要不斷與龔華珍進行說話。急救車一路呼嘯疾駛,8分鐘后,急救車趕至現(xiàn)場。方山山迅速下車查看傷情,只見龔華珍跪在地上,面色蒼白,全身大汗,一根長約3米5的鋼筋貫穿在他的左胸背部,幾名工友正在他背后托著鋼筋。
要想將傷者送上救護車,必須要對鋼筋進行處理!如何將3米多長的鋼筋切斷呢?此時再求助消防部門時間已來不及……
這時,工友們提議用工地上切割鋼筋的設備——氧氣乙炔。方山山覺得方案可行,工友們隨即搬來了氧氣乙炔,很快將露在龔華珍后背的2米多長鋼筋切斷,與此同時,方山山對其進行了快速補液。
時間就是生命!將龔華珍抬上急救車后,車輛迅速奔赴醫(yī)院。車上,隨行護士王敏在龔華珍身旁監(jiān)護其生命體征,對其不斷進行安慰,并指導其工友幫助龔華珍固定體位。
龔華珍的情況非常危急,方山山在車上迅速撥打電話,要求胸外科、手術室等科室的醫(yī)護人員迅速到位,一旦傷者抵達醫(yī)院立即實施手術。
全力搶救,鬼門關上拉回傷者
接到方山山的電話時,胸外科主任朱勝正在開會,得知傷者的情況,他立即暫停了會議,迅速更換衣物前往手術室做好了手術準備。
下午4時許,傷者被送至手術室,此時胸外科、手術室的醫(yī)生們都已在手術室等候著。此時傷者全身大汗,已經沒有意識,而且呼吸乏力。朱勝等人查看傷情發(fā)現(xiàn),龔華珍是左上肺完全貫通傷,胸腔失血達1千毫升左右,已經呈現(xiàn)出失血性休克的狀態(tài)。朱勝等人迅速為傷者進行輸血,與此同時,手術的預案也在緊急制定。
下午4時10分許,醫(yī)護人員們開始為傷者進行麻醉。4時35分左右,手術開始進行。醫(yī)護人員們在對龔華珍的大血管完全保護好的情況下,將鋼筋緩緩抽了出來,隨即對傷口進行止血、消毒等處理。
下午6時20分,手術最終順利結束,龔華珍被迅速送到重癥監(jiān)護室,戴上了呼吸機進行輔助呼吸……
直到7月5日上午,龔華珍才逐漸恢復了意識,并可以逐步脫離呼吸機。7月6日上午,他被轉入普通病房。
胸外科主任朱勝告訴記者,目前龔華珍恢復情況良好,因傷口被鋼筋上的銹跡所污染,必須進行傷口的污染處理。談及龔華珍被送到醫(yī)院時的情形,朱勝說:“所幸傷者及時被發(fā)現(xiàn)并馬上得到處置,不然,再耽擱20多分鐘,他就有生命危險!”
龔華珍輾轉各地做攪拌工已有20多年,兩個多月前他第一次來到淮南,開始在這個工地干活。他告訴記者,以前除了電視上看到,還從未在現(xiàn)實中看到類似意外情況!案兄x工友們的幫助,感謝醫(yī)生們的全力搶救……”龔華珍滿懷感激。
(記者 吳巍 實習生 彭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