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南市第93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——韋潤生
以青春熱血為生命“續(xù)航”
從校園志愿者到生命接力者,從勤工助學學子到創(chuàng)業(yè)新人,淮南職業(yè)技術學院2025屆畢業(yè)生韋潤生始終秉持“微光雖小,終成星河”的信念,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譜寫出動人的青春樂章。9月5日,他在安徽省立醫(yī)院成功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,成為淮南市第93例捐獻者。
初心萌芽:愛與善的種子悄悄生長
2004年,韋潤生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。沐浴在愛的暖陽下,他的童年記憶里早早刻下了母親身為紅十字志愿者的身影。母親始終投身于志愿服務的行列,她將助人為樂的故事娓娓道來,以身作則地傳遞著“心懷仁愛,遇難相幫”的家風古訓。這顆慈善的種子,早在他的心田悄然播下。
2022年9月,剛滿18歲的韋潤生踏入淮南職業(yè)技術學院校門。開學伊始,他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校愛心協會和學生會志愿者部,開啟了踐行公益、鍛煉自我的旅程。
入學一個月后,市紅十字會在學校開展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與采集活動,韋潤生與其他志愿者共同負責活動的宣傳與服務。兩天內,通過韋潤生和伙伴的努力,全校共有474人參與獻血,包括他在內的46人留取造血干細胞血樣,成為該校首批入庫志愿者。他未曾想到,正是這次活動,讓他與一個陌生孩子的生命緊密相連。
2025年7月初,剛畢業(yè)的韋潤生接到市紅十字會的電話,征詢他是否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。短暫的驚喜之后,他沒有猶豫,堅定地回答:“我愿意!”
愛心續(xù)航:在志愿服務中傳遞溫暖
對韋潤生而言,公益不是一時沖動,而是持續(xù)不斷的堅守。從大一加入志愿者組織,到大二擔任院學生會志愿者部部長,他不斷匯聚更多善意,將愛的能量傳遞得更遠。
他組織志愿者前往學校周邊的養(yǎng)老機構服務老人,走進紅雨傘特教中心陪伴“星星的孩子”,在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中帶隊清理社區(qū),在疫情防控期間堅守校園服務一線;在全國煤礦救援大賽中,他與志愿者團隊提前一個半月訓練,為來自全國的參賽隊伍提供周到服務。這些活動的策劃與執(zhí)行不斷錘煉著他,也堅定了他持續(xù)奉獻的信念。
在班級里,韋潤生是大家公認的“熱心腸”。他盡力幫助經濟困難的同學。由于語言和文化差異,這些同學學業(yè)一時跟不上,生活上也不太適應,韋潤生經常去他們宿舍輔導功課、聊天交流,讓遠離家鄉(xiāng)的同學們感受到家的溫暖。
奮斗成長:用實踐書寫青春答卷
韋潤生的擔當與奮進不僅體現在公益領域,也貫穿著他的求學與創(chuàng)業(yè)之路。來自農村的他很早就學會了吃苦耐勞與敢于拼搏。高中時父母外出務工,他和姐姐留守讀書。為減輕家庭負擔,高二那年他開始利用課余時間賣球鞋創(chuàng)業(yè),一步步積攢經驗和資金,不僅自己掙得了生活費,也更堅定了“奮斗才能改變人生”的信念。
進入大學后,他延續(xù)這股干勁,注重將專業(yè)知識與實踐相結合,邊學習邊探索創(chuàng)業(yè)路徑。通過努力,大二時他獲得校級獎學金,大三時被評為學院“三好學生”。當選校勤工儉學社團負責人后,他積極為困難學生爭取兼職機會,從餐飲、通訊服務到活動搭建、家教宣傳……他不辭勞苦,四處對接商家,搭建起聯結校園與社會的實踐橋梁。
2025年6月,剛剛畢業(yè)的韋潤生依托在校積累的技術、管理經驗和人脈資源,創(chuàng)辦了一家網絡科技公司,招聘的員工多為做兼職的學弟學妹!半m然很辛苦,但每一天都充實不虛度!闭f出這句話時,這位21歲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臉上寫滿了堅定。
9月5日,隨著采集分離機的緩緩運轉,韋潤生捐獻的306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一點點匯集——這袋“生命的種子”將空運至千里之外的南方,為一名素未謀面的孩子重啟新生。
(記者 李嚴)
(圖片由市紅十字會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