壽州大地,楚國故都,三千里江山皆有古意。我到離壽州城西南六十里之地,尋訪正陽關,走進時光的深處,探尋那些流傳千年的歷史印記。
正陽關,中華八大名關之一,古稱潁尾、陽石、羊市、羊石城等,是一座古風濃郁的歷史文化名鎮(zhèn)!蹲髠鳌肤斦压贻d“楚子狩于州來,次于潁尾”,明嘉靖《壽州志》說“東正陽鎮(zhèn),州南六十里,古名羊市,漢昭烈筑城屯兵于此”,故追溯正陽關之源,應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,其筑而為城,也該有1700多年之久。古老的正陽關,穿越一卷卷泛黃的典籍,在塵封的歷史中行走了千年,風雨斑駁,在時光的岔路口與我們再一次相遇。
水,滋養(yǎng)中華文明的血液,過了正陽關,便有了靈氣;春、潁河、淠河,宛如三條柔軟的飄帶,在廣袤的江淮大地上肆意揮舞,在正陽關打結(jié)交匯!捌呤ㄕ枴保龡l河上游的一百多條支流,仿佛一群群頑皮的孩子,一路嬉戲打鬧,在正陽關重新集結(jié)而整裝待發(fā)。
“我行日夜向江海,楓葉蘆花秋興長。長淮忽迷天遠近,青山久與船低昂。壽州已見白石塔,短棹未轉(zhuǎn)黃茅岡。波平風軟望不到,故人久立煙蒼茫!900多年前,東坡先生赴任杭州通判途徑正陽關至壽州,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《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》。彼時,長淮遼闊,水波湯湯,楓葉蘆花隨風搖曳,煙雨蒼茫處,見巍巍正陽關之雄壯。
正陽關古鎮(zhèn),逶迤蜿蜒,靜靜地佇立在歲月的岸邊。發(fā)達的水路交通,引舟帆競至,各路商賈紛至沓來,一時物盛人眾,成為鄂、豫、皖三省商貿(mào)重鎮(zhèn)。南北大街、新街、后街、斷街等數(shù)十條大大小小的街道,水流般星羅棋布于古鎮(zhèn)周圍。街道青石鋪路,上面車轍深深,昔日繁華遠去,徒留“正陽八景”之美名,歷史的光影斑駁錯落。
筑城而居,古老的正陽關古城門,是遺落在淮河岸邊的明珠。城設四門,城墻已不復存,除西門毀于抗日時日軍炮火外,其余三門皆有保存。東門內(nèi)額“朝陽”,外額“熙宇春臺”,語出《道德經(jīng)》“眾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臺”,喻指登東門賞美景之舒暢。南門內(nèi)額“解阜”,見于《史記》之《南風歌》“南風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慍兮,南風之時兮,可以阜吾民之財兮”,言百姓之安居樂業(yè);其外額題字“淮南古鎮(zhèn)”,意為正陽關古屬淮南國。北門內(nèi)額“拱辰”,源自《論語·為政》“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拱之”,為官以德而治,百姓擁護愛戴;外額為“鳳城首鎮(zhèn)”,明代正陽關隸屬鳳陽府,有“江南第一鎮(zhèn)”之美譽。
來到正陽關,不能不看“三閣”。獨特的地理位置,便利的水路交通,讓正陽關繁盛一時,明清時期的中原文化與沿淮文化相互交融,產(chǎn)生了以“抬閣”、“肘閣”、“穿心閣”為代表的“三閣”民間藝術(shù)瑰寶。遙想當年,正陽關水面舟楫相往,漁帆點點,碼頭運貨繁忙,每逢上元燈節(jié)、各種廟會,“三閣”小演員身著彩衣坐立于自制的空中閣樓中,下方壯碩的漢子或抬或頂或扛,氣勢威武技藝高超,讓人嘆為觀止。
水生正陽關,成就了眾多的美食,“三子”便是其中的代表!叭印保摧镒印⑼樧雍网J子,依水傍河的正陽關,獨特的水環(huán)境孕育了大自然的美食恩賜。蒿子,本是一種生長在濕地的野草,很多地方都有,但正陽關的蒿子頗具地方特色,其形短而肥,色青翠而微紅,有特殊香味,清明之前采而食之,脆嫩清爽美味清香。蜆子是當?shù)鬲毊a(chǎn)的一種河蚌,細小狹長,殼薄肉嫩,熬湯入火鍋極佳,滋補營養(yǎng)。鳭子是一種野生水鳥,產(chǎn)于正陽關旁的河湖之畔,古時當?shù)厝他u制而食,酥嫩味美,如今的環(huán)保理念,讓這一千年美味不復存在。
傳承壽陽文脈,播撒古鎮(zhèn)情懷,正陽中學,讓千年正陽關追夢新時代。正陽中學,前身為清代壽陽書院,是一所淮上百年名校。漫步校園,草木葳蕤,古亭悠然,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蘇式建筑猶存,正陽關走出的革命家高語罕的紀念館矗立其間。校內(nèi)梧桐粗壯,可數(shù)人環(huán)抱,中間的百年梓樹,高大繁茂,莘莘學子們樹下苦讀,繼而走出校門,走出千年正陽關,成為新時代的追夢人。
千年一夢正陽關,蕩舟淮水,觸摸古城門,漫步在古代車轍深深的青條石上,走著走著,便走進了厚重悠遠的歷史。(馬從春)